文章检索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 主 管: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出 版:《预防医学》编辑部
    主 编:王 桢
    编辑部主任: 陈 钢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周星缘, 洪航, 方挺, 许国章
预防医学    2023, 35 (8): 682-686.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8.008
摘要   PDF (763KB)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较大的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收集2013—2023年发表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文献,针对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发现肺炎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男性、老年人和儿童是肺炎发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并且年龄、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合并症和疫苗接种是影响肺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危险因素暴露和提高疫苗接种率等措施,降低易感人群肺炎发病和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朱思懿, 洪航, 边学燕, 许国章
预防医学    2023, 35 (9): 770-773.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9.008
摘要   PDF (816KB)  
慢性肾脏病(CKD)具有病程长、预后差、并发症多且治疗费用高等特点,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检索2002年2月—2023年3月发表的国内外CKD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对CKD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控策略进行综述,发现我国成人CKD人数居亚洲首位,女性、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是CKD的影响因素。应重视三级预防,优化CKD管理模式,为CKD防治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沿海城市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及膳食暴露评估 
翁琴, 周标
预防医学    2023, 35 (6): 501-505.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6.009
摘要   PDF (770KB)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污染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对2007—2022年我国沿海城市贝类PSP污染和居民膳食暴露评估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不同海域的PSP污染状况、影响因素和膳食暴露评估进展,发现渤海和南海海域贝类PSP污染水平相对较高且与季节、水温等因素造成的赤潮密切相关;目前PSP膳食暴露评估常采用点评估的急性暴露评估模型,多数地区居民PSP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今后应继续加强贝类PSP的污染状况监测,同时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加工因子等参数的影响,使结果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阳性血培养标本菌种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研究 
范芳华, 王选, 张亚培, 肖震, 周瑛, 董世雷
预防医学    2023, 35 (8): 732-736.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8.019
摘要   PDF (787KB)  
目的 建立能快速实现阳性血培养标本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的方法,为及时诊断和治疗血流感染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2—5月浙江医院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1 154份,通过改良分离胶分离法富集纯化菌体,采用VITEK MS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以传统VITEK2 Compact检测法(传统法)为标准,检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1 154份血培养标本经传统法鉴定阳性174份,阴性980份。对174份阳性标本采用本方法进行菌种鉴定,165份与传统法鉴定结果一致,鉴定准确率为94.83%,其中革兰阴性菌准确率为99.21%,革兰阳性菌准确率为82.22%。对本方法与传统法鉴定结果相符的158株菌进行药敏试验,准确率为90.17%,其中革兰阴性菌准确率为90.27%,革兰阳性菌准确率为89.74%。传统法菌种鉴定和药敏报告总用时≥30 h,本方法可缩短至9~18 h。结论 本方法由于减少了细菌转种培养时间,可快速实现血培养标本的菌种鉴定和药敏检测,且准确率满足临床需求,有助于血流感染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R Shiny开发的逆概率处理加权分析工具介绍 
胡俊承, 王志海, 王佳佳, 莫春宝
预防医学    2023, 35 (6): 551-552.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6.020
摘要   PDF (713KB)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我国艾滋病发病率趋势分析 
郑伟, 张世勇, 杨纶砥, 熊华利
预防医学    2023, 35 (8): 665-668,681.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8.005
摘要   PDF (995KB)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艾滋病发病率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对艾滋病发病率的影响,为完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中1990—2019年我国艾滋病发病资料,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艾滋病发病率趋势;建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艾滋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我国艾滋病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3.209%,P<0.05),从1990年的0.80/10万升至2019年的2.21/10万;其中1990—1997年和1997—2003年呈上升趋势(APC=9.044%、17.598%,均P<0.05),2006—2014年呈下降趋势(APC=-8.412%,P<0.05),在2003—2006年和2014—2019年相对稳定(P>0.05)。艾滋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5~29岁组(4.93/10万)和75~79岁组(7.38/10万)达到高峰。艾滋病发病风险随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照组,1990—1994年(RR=0.297)、1995—1999年(RR=0.523)、2005—2009年(RR=0.737)、2010—2014年(RR=0.412)、2015—2019年(RR=0.351)艾滋病发病风险均降低。艾滋病发病风险随出生队列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以1955—1959年出生队列为参照组,1930—1934年出生队列(RR=1.880)和2000—2004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高(RR=2.978)。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4年后保持稳定低流行水平;青少年和老年人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应开展多种健康教育,加强艾滋病主动筛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6—2022年金东区脑卒中发病趋势分析 
郑颖, 陈述, 钱棪梅, 唐晓翠, 李秀央
预防医学    2023, 35 (7): 611-614.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7.013
摘要   PDF (774KB)  
目的 了解2016—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脑卒中发病趋势,为完善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金东区脑卒中发病资料,采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疾病亚型脑卒中发病率;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脑卒中发病趋势。结果 2016—2022年金东区报告脑卒中发病9 159例,粗发病率为386.52/10万,标化发病率为276.75/10万;脑卒中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3.704%,95%CI:0.792%~6.700%,P<0.05),标化发病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男性脑卒中粗发病率为438.69/10万,高于女性的334.66/10万(χ2=14.028,P<0.05);男性脑卒中标化发病率为316.58/10万,高于女性的237.31/10万(χ2=6.985,P<0.05)。脑卒中粗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5 290.180,P<0.05),其中45~<65岁居民脑卒中粗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9.135%,95%CI:-15.003%~-2.861%,P<0.05);其他年龄组居民脑卒中粗发病率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缺血性脑卒中粗发病率为306.08/10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的76.89/10万(χ2=137.184,P<0.05)。结论 2016—2022年金东区脑卒中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男性和中老年人群是脑卒中防治的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孕期砷暴露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汪兴, 童娟, 梁春梅, 陶芳标
预防医学    2023, 35 (7): 591-595.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7.009
摘要   PDF (811KB)  
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可通过饮水、食物、空气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研究表明,孕期砷暴露可导致妊娠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且母亲体内砷含量与新生儿神经发育乃至成年后的健康均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为目前相关研究结论不一且具体机制不明确,所以孕期砷暴露对母婴健康的负面影响尚未得到广泛认知。本文收集2007—2022年国内外关于孕期砷暴露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文献,从孕期砷暴露的影响因素及标志物,孕期砷暴露与妊娠并发症、妊娠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和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孕期砷暴露导致负面健康效应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研究孕期砷暴露的危害并制定相应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KLB基因与肌少症的关联研究 
古雪, 李傅冬, 徐乐, 章涛, 翟羽佳, 何凡
预防医学    2023, 35 (10): 890-894.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10.013
摘要   PDF (756KB)  
目的 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及其专性共受体基因KLB、受体FGFR4与肌少症发病的关联,为研究肌少症发病机制和制定精准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浙江省老年人健康监测队列纳入≥60岁肌少症病例为肌少症组,≥60岁正常居民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四肢骨骼肌质量和握力等;提取DNA采用多重PCR靶向捕获技术测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不同遗传模型与肌少症的关联。结果 肌少症组纳入200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109例;对照组纳入180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110人。各候选SNP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0.05,肌少症组与对照组SNP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男性KLB基因的rs2687968位点在超显性模型中与肌少症存在统计学关联,AC型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肌少症的风险是AA/CC型携带者的2.332倍(95%CI:1.882~3.313)。结论 KLB基因与老年男性肌少症可能存在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1—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趋势分析 
段芮, 王红
预防医学    2023, 35 (8): 649-654.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8.002
摘要   PDF (800KB)  
目的 了解2011—2018年我国≥45岁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变化,为中老年人抑郁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收集2011—2018年4次随访的≥45岁中老年人的人口学信息和抑郁症状评估资料;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资料经抽样、无应答和事后分层加权调整后,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抑郁症状检出率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48 223人资料分析,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为12 624、10 427、12 144、13 028人,年龄分别为(58.8±9.4)、(58.9±9.2)、(59.0±9.2)、(61.1±9.2)岁。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4.5%(95%CI:33.3%~35.8%)、29.6%(95%CI:28.5%~30.8%)、30.6%(95%CI:29.4%~31.8%)和35.0%(95%CI:33.6%~36.4%),未见明显变化趋势(APC=0.4%,t=0.188,P=0.868)。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农村居民检出率高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检出率较高;丧偶、独身人群检出率高于在婚人群;未就业人群检出率高于有工作人群;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平均值人群检出率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高于平均值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1—2018年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高龄、女性、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人群是抑郁防制的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