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 主 管: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出 版:《预防医学》编辑部
    主 编:王 桢
    编辑部主任: 陈 钢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慢性病共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范围综述 
贾铭, 赵华, 彭菊意, 刘星宇, 刘宇丹, 侯嘉宁, 杨佳乐
预防医学    2024, 36 (6): 491-495.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6.008
摘要   PDF (791KB)  
目的 对慢性病共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进行范围综述,了解该类模型的建模方法、预测因子和预测效能,为慢性病共病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发表的关于慢性病共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文献,采用预测模型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建模方法、预测因子和预测效能等进行综述。结果 初期检索到2 130篇文献,最终纳入9篇文献,总体偏倚风险均为高风险。涉及13种模型,3种采用机器学习法建模,10种采用logistic回归法建模。4种模型的预测结局为死亡,预测因子主要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Barthel指数和压疮;9种模型的预测结局为再入院,预测因子主要为年龄、BMI、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11种模型报告了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663~0.991 6;2种报告了一致性指数,范围为0.64~0.70。8种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1种进行了外部验证;4种未报告验证方法。结论 本文分析的慢性病共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和机器学习法建模,预测因子以日常护理评估指标为主,模型总体预测效能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早产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汪琼, 陈丹青, 魏伊丽, 钱芳芳
预防医学    2024, 36 (8): 663-668.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8.005
摘要   PDF (841KB)  
目的 构建早产风险预测模型,筛选早产高危人群,预防早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0%纳入建模组,20%纳入验证组,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建模组早产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预测因子的OR值建立早产风险预测模型;以验证组数据验证模型,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值筛选模型临界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调查孕妇15 197人,其中建模组12 131人,验证组3 066人,两组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孕次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次、文化程度、居住地、高血压、糖尿病、早产史、双胎妊娠、前置胎盘和妊娠高血压是早产的风险预测因子。孕次>2次为2分,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分,大专/本科以上学历为-4分,居住在农村为5分,高血压为7分,糖尿病为11分,有早产史为11分,双胎妊娠为28分,前置胎盘为19分,妊娠高血压为12分,该模型总分值范围为-4~99分。该模型临界值8分,约登指数最大,为0.480,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0.732~0.767),灵敏度和特度分别为0.610和0.886,提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孕妇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建立的早产风险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孕妇早产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巫舒君, 朱思懿, 邹祖全, 高媛, 方挺
预防医学    2024, 36 (7): 590-594,597.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7.009
摘要   PDF (890KB)  
跌倒是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目前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与疾病负担仍然较高,通过了解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跌倒风险。研究发现老年人跌倒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定跌倒预防策略时,应重视跌倒风险评估与分层,加强运动支持和健康教育,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本文检索2004年1月—2024年1月国内外发表的老年人跌倒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对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控策略进行综述,为老年人跌倒防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筛查HIV/AIDS病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效果分析 
王慧, 李锦成, 陆兴, 王金富, 竺丽梅, 刘巧
预防医学    2024, 36 (7): 639-643.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7.021
摘要   PDF (853KB)  
目的 评价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C-ST)筛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的效果,为EC-ST筛查HIV/AIDS病例LTBI的适用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4—6月,选择江苏省扬州市在管在治的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分别采用EC-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筛查LTBI。以IGRA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EC-ST筛查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率,以及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对EC-ST筛查效果的影响。结果 纳入HIV/AIDS病例523例,其中男性458例,占87.57%;女性65例,占12.43%;年龄MQR)为48.00(21.00)岁。EC-ST阳性率为7.27%,IGRA阳性率为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一致率为94.84%,Kappa值为0.621(95%CI:0.489~0.752,P<0.05);EC-ST的灵敏度为64.10%,特异度为97.31%。CD4计数<500和≥500个/μL组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率分别为95.32%和94.44%,Kappa值分别为0.568和0.650(均P<0.05),EC-ST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计数<200和≥200个/μL组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率分别为96.55%和94.62%,Kappa值分别为0.648和0.619(均P<0.05),EC-ST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C-ST筛查HIV/AIDS病例LTBI的效果与IGRA存在一致性,且不受CD4计数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家庭固体燃料使用与糖尿病、高血压风险的研究进展 
金丹, 张开月, 王静
预防医学    2024, 36 (8): 679-682.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8.008
摘要   PDF (836KB)  
固体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污染物,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死亡风险相关,是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家庭固体燃料使用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可能通过干扰葡萄糖代谢、改变胰岛素抵抗等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通过诱发血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本文收集2001—2024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从家庭固体燃料使用对糖尿病、高血压的影响及减少家庭固体燃料使用建议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预防相关慢性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父母敌意归因偏差在父母与儿童抑郁、焦虑情绪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沈连相, 毛文娟, 汪永光, 沈志华, 甘隽溢
预防医学    2024, 36 (6): 479-482.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6.005
摘要   PDF (812KB)  
目的 探讨父母敌意归因偏差在父母与儿童抑郁、焦虑情绪间的中介效应,为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临平区2所公立小学2~6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调查儿童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认知筛查问卷调查父母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父母敌意归因偏差在父母与儿童抑郁、焦虑情绪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问卷有效率为87.67%。调查男童137人,占52.09%;女童126人,占47.91%;年龄为(9.95±1.44)岁;父亲69人,母亲194人。父母检出抑郁情绪71人,占27.00%;检出焦虑情绪11人,占4.18%;敌意归因偏差得分MQR)为1.00(2.00)分。儿童检出抑郁情绪29人,占11.03%;检出焦虑情绪78人,占29.66%。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儿童的抑郁、焦虑情绪(效应值=0.270,95%CI:0.131~0.436),也通过增加自身的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儿童的抑郁、焦虑情绪(效应值=0.028,95%CI:0.004~0.08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40%。结论 父母的抑郁、焦虑情绪直接影响或通过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儿童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凝雨, 张忠敏, 陈婷
预防医学    2024, 36 (7): 562-566,570.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7.003
摘要   PDF (859KB)  
目的 探讨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2020年调查的10~19岁青少年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健康相关行为、家庭和学业情况;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表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收集2 777名青少年资料,其中男生1 470人,占52.93%;女生1 307人,占47.07%。城镇1 186人,占42.71%;农村1 591人,占57.29%。吸烟106人,占3.82%。检出抑郁症状459人,检出率为16.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压力大(OR=1.268,95%CI:1.151~1.396)、自评健康状况差(OR=1.255,95%CI:1.116~1.411)、吸烟(OR=1.901,95%CI:1.127~3.207)、对父母信任度低(OR=0.780,95%CI:0.729~0.835)和家庭规模大(OR=1.095,95%CI:1.035~1.158)与青少年抑郁症状风险增加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有学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吸烟、对父母信任度和家庭规模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烟酰胺单核苷酸对乙醇诱导L02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狄春红, 阴洁, 钟文英, 张盈盈, 曹月佳, 谭晓华
预防医学    2024, 36 (6): 548-552.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6.021
摘要   PDF (779KB)  
目的 探究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乙醇诱导L02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为NMN辅助治疗酒精性肝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NMN(1、2、4和8 mmol/L)预处理L02细胞6 h后,暴露于0.4%乙醇12 h,分为对照组、0.4%乙醇组和不同浓度NMN组。采用台盼蓝染色分析细胞活力,确定NMN作为保护剂的浓度;通过碱性彗星实验、H2组蛋白家族X(γH2AX)免疫荧光检测和活性氧(ROS)检测评估NMN对乙醇诱导L0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L02细胞暴露于0.4%乙醇12 h后,采用含保护浓度NMN的培养基继续培养,分为PBS对照组和NMN组,分别在0、2、4、8、16和32 h检测细胞活力;通过碱性彗星实验评估NMN对乙醇诱导L02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4%乙醇组L02细胞活力降低;与0.4%乙醇组比较,各浓度NMN组L02细胞活力升高(均Ρ<0.05);4 mmol/L及以上NMN组L02细胞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Ρ>0.05),故选用4 mmol/L为NMN作为保护剂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0.4%乙醇组L02细胞尾矩增加,γH2AX免疫荧光相对强度和ROS相对水平升高(均Ρ<0.05);与0.4%乙醇组比较,4 mmol/L及以上NMN组L02细胞尾矩缩短,γH2AX免疫荧光相对强度和ROS相对水平下降(均Ρ<0.05)。随着4 mmol/L NMN干预时间增加,L02细胞活力逐渐升高,尾矩逐渐缩短;与PBS对照组比较,干预4 h及以上NMN组L02细胞活力较高,尾矩较短(均Ρ<0.05)。结论 NMN以剂量依赖方式减轻DNA损伤,并以时间依赖方式促进DNA损伤的修复,NMN对乙醇诱导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分析 
孙强, 李小勇, 龚清海, 潘文杰, 黄艳
预防医学    2024, 36 (6): 474-478.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6.004
摘要   PDF (773KB)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所初中、2所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健康相关行为等资料,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调查抑郁症状;分析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 调查1 247人,男生641人,占51.40%;女生606人,占48.60%。初中452人,占36.25%;高中532人,占42.66%;职业高中263人,占21.09%。潜在类别分析分为行为健康组(52.93%)、饮食不良组(39.94%)和行为高危组(7.1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12%、18.88%和5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籍贯、独生子女和住校因素后,与行为健康组相比,饮食不良组(OR=3.107,95%CI:2.086~4.627)、行为高危组(OR=15.401,95%CI:9.031~26.262)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高危、饮食不良可能增加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破窗效应联合叙事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张媛媛, 汪文, 唐新龙, 江爱国
预防医学    2024, 36 (7): 553-557.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7.001
摘要   PDF (838KB)  
目的 评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破窗效应联合叙事护理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NSSI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中心2022—2023年收治的134例青少年NSSI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叙事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叙事护理联合破窗效应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渥太华自伤功能量表、护理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估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自伤行为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7例,年龄MQR)分别为14.12(2.01)和14.10(1.52)岁;女生分别占71.64%和68.66%;初中学生分别占79.10%和74.63%。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学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DS、HAMD、SIOSS得分的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例干预前后SDS、HAMD、SIOSS得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病例SDS、HAMD、SIOSS得分和自伤行为发生率[(32.54±1.27)分、(10.54±1.83)分、(10.37±2.20)分和14.93%]低于对照组[(44.25±2.23)分、(18.73±1.89)分、(15.76±1.62)分和32.84%];护理满意率(98.51%)高于对照组(88.06%)(均P<0.05)。结论 破窗效应联合叙事护理可改善青少年NSSI病例的抑郁症状,降低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