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 主 管: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协 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 辑:《预防医学》编辑委员会
    出 版:《预防医学》编辑部
    主 编:王 桢
    编辑部主任: 陈 钢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特征分析 
施长苗, 敖新华, 邵斌, 杨卫锋, 王伟洪, 童照威, 沈建勇, 余育晖
预防医学    2022, 34 (4): 325-329.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4.001
摘要   PDF (832KB)  
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市某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2021年12月18日—2022年1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2021年12月18日—2022年1月12日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的基本信息、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输入来源和新冠病毒分型。结果 该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2021年12月18日—2022年1月12日接收入境人员2 974人,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33例,其中普通型21例,轻型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感染奥密克戎毒株11例,占33.33%;德尔塔毒株5例,占15.15%;未分型毒株17例,占51.52%。病例入境至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间隔时间MQR)为4.0(7.0)d;其中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为0(4.0)d,德尔塔毒株及未分型毒株感染病例为4.5(8.5)d。病例年龄为(36.97±8.58)岁;男性27例,占81.82%。接种过≥2剂次新冠病毒疫苗30例,占90.91%;既往感染过新冠肺炎7例,占21.21%。病例输入来源以非洲国家为主,19例占57.58%;11例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中7例来自非洲国家。结论 该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2021年12月18日—2022年1月12日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以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为主,无重症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浙江省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 
张洁, 费方荣, 胡如英, 龚巍巍, 钟节鸣
预防医学    2022, 34 (6): 541-546.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6.001
摘要   PDF (851KB)  
目的 了解2017年浙江省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为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降低疾病负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数据,计算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疾病负担指标,评价2017年浙江省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归因于环境、代谢和行为等主要危险因素的慢性病疾病负担,并与1990年数据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7年浙江省慢性病归因于使用烟草、不合理膳食和高血压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2 807.08/10万、2 724.72/10万和1 878.69/10万;男性归因于使用烟草、不合理膳食和高血压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4 764.77/10万、3 297.00/10万和2 076.92/10万;女性归因于不合理膳食、高血压和高血糖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2 117.16/10万、1 668.24/10万和1 100.53/10万。15~<50岁人群慢性病归因于不合理膳食、药物滥用和使用烟草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759.29/10万、611.71/10万和605.37/10万;50~<70岁人群慢性病归因于使用烟草、不合理膳食和高血压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5 528.37/10万、4 628.18/10万和2 757.78/10万。≥70岁人群慢性病归因于不合理膳食、使用烟草和高血压的DALY率较高,分别为16 370.09/10万、15 551.40/10万和14 408.63/10万。与1990年比较,2017年高体质指数、饮酒、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药物滥用的DALY率上升,增幅分别为108.23%、48.59%、23.17%、17.64%和6.06%;空气污染、职业风险、不合理膳食和肾功能受损的DALY率下降,降幅分别为51.11%、44.81%、22.49%和19.83%;使用烟草和高血压的DALY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2017年浙江省归因于使用烟草、不合理膳食和高血压的慢性病疾病负担较重;高体质指数、饮酒和高血糖等行为和代谢相关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较1990年升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CHARLS的中国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风险研究 
王俊苹, 卢肇骏, 寇硕, 郑卫军, 谢开红, 王炜豪, 荣超
预防医学    2022, 34 (4): 346-349.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4.005
摘要   PDF (803KB)  
目的 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2018年CHARLS数据库中≥60岁老年人的人口学信息、BMI、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死亡情况等资料,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收集6 023人资料,男性3 006人,占50.09%;女性3 017人,占49.91%。60~<70岁4 137人,占68.69%。体重过低637例,占10.58%;超重1 544例,占25.63%;肥胖557例,占9.25%。随访35 091人年,死亡1 035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户口、服用糖尿病治疗药物、服用血脂异常治疗药物和服用高血压治疗药物等变量后,与体重正常相比,体重过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HR=1.496,95%CI:1.261~1.775),肥胖老年人的死亡风险降低(HR=0.671,95%CI:0.511~0.881)。结论 基于CHARLS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BMI与死亡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浙江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银炜, 林聃, 姚强, 张晓辉
预防医学    2022, 34 (4): 330-334.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4.002
摘要   PDF (919KB)  
目的 了解浙江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促进梅毒感染孕产妇规范治疗。方法 通过浙江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在浙江省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和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特征,孕产次、子女数和异常生育史等生育情况,初检孕周,以及是否梅毒治疗、是否规范治疗和梅毒抗体滴度等梅毒治疗情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梅毒感染孕产妇2 061例,年龄中位数为29岁;初检孕周为(14.33±11.85)周;孕早期(<孕13周)梅毒检测844例,占40.95%。梅毒治疗1 978例,占95.97%;规范治疗1 616例,占78.4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受初检孕周和生育情况的直接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87和-0.157(均P<0.05);社会人口学特征通过生育情况的中介作用影响梅毒治疗,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70(P<0.05)。结论 浙江省孕产妇梅毒治疗比例超过95%,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梅毒母婴传播认证标准;初检孕周、生育情况和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孕产妇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浙江省防范输入性猴痘疫情的对策建议 
林君芬
预防医学    2022, 34 (8): 757-759.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8.001
摘要   PDF (828KB)  
2022年5月以来,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4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报告了猴痘实验室确诊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疫情区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介绍猴痘病毒特性,分析全球猴痘疫情流行态势和浙江省猴痘疫情输入风险,提出加强入境人员检疫、建立猴痘监测网络、开展健康教育、做好风险研判和各项应急准备等猴痘疫情防范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09—2021年浙江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基因型分析 
杨茹莱, 沈亚平, 陈迟, 周莹, 徐艳华, 舒强
预防医学    2022, 34 (8): 760-764.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8.002
摘要   PDF (863KB)  
目的 了解2009—2021年浙江省新生儿筛查确诊的遗传代谢病病例基因型特征和预后,为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数据库收集2009—2021年浙江省采用串联质谱法筛查确诊的遗传代谢病病例资料,分析发病率、患儿基因型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2009—2021年浙江省累计筛查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1 038例,总发病率为1/4 535;氨基酸代谢障碍(AAD)、脂肪酸氧化障碍(FAOD)和有机酸代谢障碍(OAD)分别为400、342和296例,发病率为1/11 767、1/13 763和1/15 902。疾病32种,其中AAD 13种、FAOD 8种、OAD 11种;苯丙酮尿症/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PKU/BH4D)、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和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分别占三大类疾病首位,发病率为1/20 827、1/24 262和1/49 030。789例进行基因检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76.01%,其中AAD、FAOD、OAD基因检测率分别为70.00%、83.04%和76.01%。PKU患儿以c.728G>A(p.R243Q)变异最常见,占29.17%;PCD患儿以c.1400C>G(p.S467C)变异最常见,占33.46%;合并型MMA患儿以c.609G>A(p.W203X)变异最常见,占40.00%;单纯型MMA患儿以c.1663G>A(p.A555T)变异最常见,占17.86%。治疗随访997例,占96.05%;智力与体格发育达到正常水平973例,占93.74%;死亡41例,占3.95%,其中AAD 9例、FAOD 15例和OAD 17例。结论 2009—2021年浙江省筛查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以PKU、PCD、MMA发病率较高,常见基因型变异分别为c.728G>A(p.R243Q)、c.1400C>G(p.S467C)和c.609G>A(p.W203X);病例大多预后良好;OAD病例死亡比例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社会经济状况与人群全因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毕京浩, 李泓澜, 张妍, 吴景, 项永兵
预防医学    2022, 34 (4): 357-360.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4.007
摘要   PDF (805KB)  
社会经济状况是全因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多数已发表研究采用收入、教育和职业中的1项或2项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度量标准,但采用不同的度量标准获得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物质机制、生活方式机制、心理机制和社区邻里机制是社会经济状况对全因死亡率产生影响的主要中间机制,这些机制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检索2012—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社会经济状况与全因死亡率的研究文献,对采用不同度量标准时社会经济状况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全因死亡率的中间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大学生失眠在手机成瘾、攻击性行为、自我认同感间的中介效应 
毛升, 毛帅飞, 陈星瑜, 徐向昇, 朱馨怡, 雷项慧, 李振伟, 傅传喜
预防医学    2022, 34 (10): 978-983.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10.002
摘要   PDF (841KB)  
目的 探索大学生失眠在手机成瘾、攻击性行为和自我认同感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滨江区5所高校74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和自我认同感量表进行调查;采用Process宏程序和Bootstrap法分析失眠在手机成瘾与攻击性行为、自我认同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调查740人,回收有效问卷700份,问卷有效率为94.59%。男生221人,占31.57%;女生479人,占68.43%。医学专业 607人,占86.71%。检出手机成瘾、攻击性行为、低水平自我认同感分别为331、90和289人,检出率分别为47.29%、12.86%和41.29%。检出轻度失眠196人,中度失眠183人,重度失眠185人,极重度失眠136人,分别占28.00%、26.14%、26.43%和19.43%。手机成瘾对攻击性行为和自我认同感具有直接预测效应(β=0.301,P<0.001;β=-0.129,P<0.001),也可以通过失眠对攻击性行为和自我认同感产生间接预测效应(手机成瘾对失眠:β=0.083,P<0.001;失眠对攻击性行为:β=0.999,P<0.001;失眠对自我认同感:β=-0.698,P<0.001),失眠的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21.61%和31.02%。结论 大学生失眠在手机成瘾与攻击性行为、自我认同感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即手机成瘾可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和自我认同感,也可通过失眠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和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剑, 任飞林, 郭聪聪, 林君芬
预防医学    2022, 34 (6): 611-615.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6.013
摘要   PDF (777KB)  
目的 分析浙江省未接种第2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新冠灭活疫苗)人群的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完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浙江省SaaS化云金苗预防接种系统中2021年3—5月接种第1剂新冠灭活疫苗后超过56 d未接种第2剂的人群(脱漏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调查收集脱漏人员的基本信息、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和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脱漏人员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562人,有效应答292人,有效应答率为51.96%。实际脱漏人员54人,年龄为(40.91±16.75)岁。男性39人,占72.22%;女性15人,占27.7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3人,占42.59%。调查时距第1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时间间隔为(137±28)d。有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27人,占5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有接种要求的脱漏人员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较高(OR=5.393,95%CI:1.112~26.152);第1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感觉身体不适的脱漏人员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较低(OR=0.168,95%CI:0.035~0.806)。结论 本次调查的脱漏人员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意愿较低,工作场所有接种要求和接种第1剂新冠灭活疫苗后未感觉身体不适者第2剂接种意愿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糖尿病死亡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高明妃, 胡如英, 胡崇高
预防医学    2022, 34 (7): 692-695.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2.07.009
摘要   PDF (800KB)  
糖尿病并发症常累及血管、眼、肾和足等多个脏器,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国糖尿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较重,亟需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死亡风险。本文收集2010—2021年发表的中国糖尿病死亡的研究文献,对中国糖尿病死亡的流行特征和主要原因进行综述,为控制糖尿病流行,降低死亡风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