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ZEIZEL A E. Birth defects are preventable[J]. Int J Med Sci,2005,2(3):91-92. [2] 梁玉红,李同博,周令,等. 中国出生缺陷趋势预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79-780. [3] 张亚丽,蓝菊红,吕卓超,等. 87 294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1):30-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EB/OL].(2012-09-12)[2018-01-08]. http://www.gov.cn/gzdt/2012-09/12/content-2223371.htm. [5] 孙满英,黄满仙. 舟山海岛2010—2014年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4):486-488. [6] 俞丽平,阮香莲. 上虞市2007—2012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8):79-81. [7] 陆莹,宁魏青. 2010—2014年江苏省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8):1579-1582. [8] 杨春娥,何群,王全. 湖北省2003—2011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3):326-327. [9] 胡烨,沈珏,詹利永,等. 杭州市2009—201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5):520-521. [10]袁丽,夏荣明. 北京市朝阳区106 370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1-8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第4期[R]. 2014. [1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及围产期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0):728- 73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