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健.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MRI诊断与评价[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5):293-297.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 [3] 宋燕燕,赖剑蒲. 围生期高危儿监护管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7. [4] 尚丽新. 早产在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现状[J]. 武警医学,2015,26(3):217-219. [5] 李娟,王庆红,吴红敏,等. 2005年中国城市产科新生儿出生状况调查[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7-10. [6] 邹丽颖,张为远. 早产诊断的变迁[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4):1-2. [7] 刘江勤,黄丽萍,严虎,等.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43例结局[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4):243-246. [8] 程亚颖,冯琪,王颖,等. 三级医院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6):401-406. [9] 王希,康楚云,高燕秋,等. 中国3省市21家医院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结局研究[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1-5. [10] 曾蔚越. 早产与早产儿.[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88. [11] 曾军安,李占魁,李清红,等. 117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结局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4):724-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