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4—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5—201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0—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 4789.6—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GB 4789.14—201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7] 肖东楼. 霍乱防治手册[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11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 271—2007[S]. 200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S]. 20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199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12] 何晓青. 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479. [13] 吴坤.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5. [14] 陆月敏. 布利丹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2):1788-1789. [15] 盛冬萍,刘安平,潘刚雷,等. 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报告[J].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4):402-404. [16] 刘波,张宏,徐明,等. 一起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 浙江预防医学,2016,28(4):413-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