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 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2] 李紫璇,邱柏红,黄黎宁. 2004—2015年吉林省梅毒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8):867-868. [3] 严华美,杨瑛,张星灿,等. 上海市闵行区2005—2016年梅毒疫情分析[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5):585-589. [4] 岳晓丽,龚向东,蒋宁,等. 中国5省医疗机构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质量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4):314-317. [5] 单杏仁,许树红,卢巧玲,等. 绍兴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2019,31(8):830-832. [6] 赵峥,辅海平,沈盾,等. 浙江省桐乡市2010—2016年梅毒和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3(11):1222-1223,1228. [7] 严丽英,吴李梅,许亚平,等. 浙江省2004—2008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2):17,25. [8] 沈云良,费丽娟,吴李梅,等. 浙江省2004—2014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35-3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S]. 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梅毒诊断:WS 273—2018[S]. 2018. [11] 孔文明,沈云良,吴李梅,等. 浙江省部分地区梅毒疫情重复报告情况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2014,29(8):648-650. [12] 李言飞,张业武,王晓风,等. 2005—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重复报告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J]. 疾病监测,2019,34(5):468-472. [13] 李维.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46(3):82-85. [14] 高守芝,贺健梅,郑军,等. 湖南省医疗机构梅毒报告质量评价[J]. 预防医学,2019,31(1):33-37. [15] 蓝丽娜,冯铁建,洪福昌,等. 深圳市梅毒疫情重报现况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5,15(5):574-577. [16] 葛凤琴,王千秋,王全佩. 性病患者实行就医实名制的利弊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6):683-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