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06-03. [2] 潘雪娇,李倩,戚小华,等. 浙江省2013—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11):1128-1130. [3] 孙卫敏,郝新春,舒天翅. 2005—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 疾病监测,2015,30(10):869-874. [4] 陆瑾,姜铭波,牟文,等. 上海市黄浦区2004—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16,28(3):182-184. [5] 许益准,张琳,黄喜貌. 132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1):63-70. [6] 叶家楷,李克莉,许涤沙,等. 中国2014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4):125-137. [7] 陈佳婧,应颖,蒋丽丽,等. 2009—2014 年上海市普陀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3802-3804. [8] 舒俭德,赵铠. 联合疫苗的研发特性和免疫程序合理化的探讨[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5):462-469. [9] 刘丽琳,黄秀敏,陈红丹,等. 温州市瓯海区2013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16,28(8):551-554. [10] 高洪敏,常利民. 天津市宁河区2005—2014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7,30(2):173-176,180. [11] 王陇德. 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