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7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2):111. [2] 阳凯,彭国平,李丽娜,等.湖北省2016—2017年新报告的男性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18,29(22):3211-3215. [3] 杨兴光,张娜,郝连正,等.2007—2016年山东经不同性途径男性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3):292-295. [4] 张枭,陈盼盼,裴启星,等.上海浦东新区报告 HIV/AIDS 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18-21. [5] 郝阳,崔岩,孙新华,等.“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十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变化及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 18(5): 369-374. [6] 陈剑惠,张宏,薛世贵,等.2012—2017年福州市男男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9,25(4):284-287. [7] 张燕,何晓茜,廖清华,等.2009—2018 年深圳市新报告 50 岁及以上HIV/AIDS 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2019,31(9):911-913. [8] 陈珺芳,吴虹,罗艳,等.杭州市15~24岁男性HIV感染者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2019,31(5):490-492. [9] 郭伟,孟晓军,李东民,等.吉林省2010—2015年男男性行为人群 HIV哨点监测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12):1655-1659. [10] 洪航,张琰,张丹丹.宁波市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2):198-200. [11] 张宏,刘梅艳,陈传刚,等.2011—2018年福州市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6):444-446. [12] 金霞,熊燃,王丽艳,等. 2010—2014 年我国 HIV 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2):218-221. [13] 曾吉,李洋,叶锦荣,等.2013年北京市新报告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特征[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5):388-391. [14] 笪琴,彭国平,汤恒,等.湖北省2014—2016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晚发现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3):268-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