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庆,吴康敏. 妇女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 [2] 李晓霞. 高危妊娠的筛查、监测与管理[J].当代医学,2009, 15(15):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EB/OL].[2019-10-17]. http://www.ndrc.gov.cn/fzgggz/ fzgh/ghwb/gjjgh/201707/t20170720_855015.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OL].(2014-04-26)[2019-10-17]. http://www.nhfpc. 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5] 吕霄,夏建红,王雄虎,等. 广东省2014—2015年危重孕产妇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7,8(1):4-7. [6] 于立阳.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孕产妇高危因素变化分析及管理对策探讨[J]. 当代医学,2019,25(21):165-166. [7] 陈金秋,蒋美芳,黄勤瑾,等. 2011—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2019,28(7):753-758. [8] 项瓯. 2007—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2019,34(2):171-174. [9] FUCHS K M,MILLER R S,BERKOWITZ R L.Optimizing outcomes through protocols,multidisciplinary drills,and simulation[J]. Semin Perinatol,2009,33(2):104-108. [10] 马袁英,戴红燕,邱丽倩,等. 浙江省危重孕产妇监测及其结局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4,94(41):3252-5255. [11] 朱丹玲,马健,廖慧霞,等. 深圳市福田区2015—2018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9, 43(5):533-534. [12] 王艳辉,刘艳平,卢淑丽. 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2018,30(3):303-305. [13] 王娟秀,周丽娟. 成都市温江区巨大儿发生率小于4%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10):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