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亮,陈莉莉,廖宁波,等. 2010—2016年浙江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3):270-274. [2] 王萍,宋晓冰. 2006—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食物中毒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3):257-260. [3] 陈莉莉. 2010—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J]. 卫生研究,2018,47(4):666-669. [4] 蔡箐,陈作红,何正蜜,等. 毒环柄菇(Lepiota venenata)——在中国引起蘑菇中毒事件的新物种[J]. 菌物研究,2018(2):63-69. [5] 李海蛟,余成敏,姚群梅,等. 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中毒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特征及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6):733-738. [6] 徐小民,张京顺,蔡增轩,等. 在线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质谱法检测野生菌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J]. 色谱,2017,35(6):613-61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199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8] 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等.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9] 李鑫,肖向莉,张欣,等. 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3):46-47. [10] 程炎芳,戴启凤,范丹丹,等. 2例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7):160-161. [11] 王黎荔,林丹,高四海,等. 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6人死亡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29(4):505-507. [12] 贾俊娥,菅向东,王珂,等. 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调查[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3):213-214. [13] 陈作红. 民间有毒蘑菇鉴别方法误区[J]. 森林与人类,2016(8):84-85. [14] 孙亮,齐小娟. 毒蘑菇认识误区[J]. 健康博览,2018(8):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