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晖. 黄浦世博园区蚊虫种群动态观察及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10. [2] 于德宪,林立丰,罗雷,等. 广州市蚊虫密度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5):330-333. [3] 陆宝麟,陈汉彬,瞿逢伊,等.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第8卷.双翅目:蚊科(上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88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5] 张文慧. 寨卡病毒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 [6] 仝振东,金永富,易井萍,等. 舟山市海岛地区蚊媒种群及其蚊媒传染病病原体分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2):168-171. [7] 景晓,霍新北,李兆凰,等. 骚扰阿蚊孳生习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4,10(5):302-303. [8] 陈晓龙,刘远,王德伟,等. 2013年首都空港口岸蚊类监测报告[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37(5):299-301. [9] 冯云,张海林,付士红,等. 云南省德宏州2007年和2010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5):528-532. [10]张松建,马铁铮,李长青,等. 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4):323-325,329. [11]车雷,殷洪博,王萍,等. 沈阳地区中华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4):354-356. [12]潘士贤. 蚊虫与疾病[J]. 应用预防医学,2013,19(4):封2-封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