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文章检索
预防医学  2019, Vol. 31 Issue (5): 482-483,487    DOI: 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19.05.012
  疾病控制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临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特征分析
王兰, 郑建军, 谢瑜, 王晓璐, 何贤松
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
全文: PDF(30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临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特征。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FTS病例资料和蜱虫SFTSV核酸检测资料,对SFTS病例的报告时间、报告地区、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以及蜱虫SFTSV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检测SFTS疑似病例血清标本87份,检出SFTSV核酸阳性41份,阳性率为47.13%。41例SFTS确诊病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7.32%。发病高峰为每年4—7月,呈明显的季节性。白水洋镇黄坦乡为SFTS高发地区,22例占53.66%。SFTS确诊病例以60~69岁最多,17例占41.46%;职业以农民为主,39例占95.12%;发病前有种地、割草等野外活动史38例,占92.68%;有明确蜱虫叮咬史3例,占7.32%。检测蜱1 699只,在2015年采自病例居住地附近的蜱虫标本中检出SFTSV核酸阳性。结论 临海市存在SFTS自然疫源地,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期,老年农民为高危人群。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王兰
郑建军
谢瑜
王晓璐
何贤松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蜱虫    
收稿日期: 2018-12-06      修回日期: 2019-02-21      出版日期: 2019-05-10
中图分类号:  R512.99  
通信作者: 王兰,E-mail:1928805714@qq.com   
作者简介: 王兰,本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引用本文:   
王兰, 郑建军, 谢瑜, 王晓璐, 何贤松. 临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 2019, 31(5): 482-483,487.
链接本文:  
http://www.zjyfyxzz.com/CN/Y2019/V31/I5/482
[1] YU X J,LIANG M F,ZHANG S Y,et al.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1,364(16):1523-1532.
[2] 夏国美,邹桂舟,叶,等. 安徽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医学,2018,39(7):854-857.
[3] JIANG X L,ZHANG S,JIANG M,et al.A cluster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cases caused by SFTS virus in Penglai,China[J].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15,21(3):274-279.
[4] WANG Y,DENG B,ZHANG J,et al.Person-to-person asymptomatic infect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through blood contact[J]. Intern Med,2014,53(8):903-906.
[5] 张磊,张严峻,丁刚强,等. 浙江省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及分离病毒分子鉴定[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31(12):1107-1111.
[6] 易波,高丽,孔志芳,等. 宁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2):127-130.
[7] 胡艳,岑章建. 2011—2015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9):3601-3603.
[8] 吕勇,徐鹏鹏,孙婕,等. 六安市2011—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结果[J]. 中国热带医学,2017,17(8):809-812.
[9] 王永梅,曲熙波. 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的调查分析[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43(1):62-64.
[10] 刑学森,聂绍发,占发先,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和传播途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11] 雷志华,冯文清,潘声旺,等. 信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1):35-39.
[12] 王庆奎,葛恒明,胡建利,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鼠体内携带情况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902-2904.
[1] 杨慧, 孙婕, 徐鹏鹏, 张夏晴, 胡颉颖, 吕勇. 斑点热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鉴别模型研究[J]. 预防医学, 2023, 35(2): 112-115,120.
[2] 祝宏, 董杰, 凌霞, 励晓涛, 吴丹霄, 朱发明. 杭州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传播残余风险分析[J]. 预防医学, 2022, 34(1): 63-65,69.
[3] 冯亚玲, 胡兰琴, 姜锡能, 姜国永, 黎源. 兰溪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调查[J]. 预防医学, 2021, 33(3): 284-285.
[4] 陈立锋, 陈佳, 罗学辉. 余姚市蜱虫种群及携带病原体调查[J]. 预防医学, 2020, 32(8): 820-823.
[5] 张友春,汪睿 综述,朱永良 审校. 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 2020, 32(4): 361-365.
[6] 王兰, 郑建军, 徐光明, 王晓璐. 三起家庭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暴露风险矩阵法分析[J]. 预防医学, 2020, 32(2): 125-129.
[7] 张丹丹, 傅小红, 焦素黎, 顾文珍, 许国章.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SARS-CoV-2 靶标基因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 2020, 32(12): 1213-1216.
[8] 杨洁, 刘栋楠, 许苗苗, 卫成, 武恕星, 武景福. 三门峡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J]. 预防医学, 2019, 31(8): 813-815,819.
[9] 王璐璐, 孙海波, 孙佰红, 刘双, 宋亦春, 毛玲玲, 孙英伟, 姚文清. 辽宁省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结果[J]. 预防医学, 2019, 31(3): 221-224.
[10] 李江麟, 胡雅飞, 翁坚, 赵怡双, 郑翔, 梁鸿镖. 台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 2019, 31(12): 1267-1268,1272.
[11] 董梅, 姚学君, 马永法. 江苏省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株全长S片段基因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 2019, 31(1): 65-67.
[12] 李晔, 蓝玉清, 柳付明, 潘孝猛, 於洋, 孙继民. 丽水市首例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调查[J]. 预防医学, 2018, 30(10): 1031-1033,1036.
[13] 张海峰, 张国彬, 黄永清, 崔睿. 江苏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J]. 预防医学, 2018, 30(1): 86-88.
[14] 刘祎, 傅立强, 朱守兵. 无偿献血者血液病原体ELISA与核酸检测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 2017, 29(6): 583-585,588.
[15] 严剑波, 仝振东, 唐安, 李科峰, 邬辉, 李鹏. 舟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J]. 预防医学, 2017, 29(1): 1-4,1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