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2019年衢州市死亡肺结核病例特征分析 |
徐冰俊, 王炜, 郝晓刚
|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浙江 衢州 324000 |
|
|
摘要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衢州市死亡肺结核病例特征,为降低肺结核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9年衢州市死亡肺结核病例资料,分析死亡肺结核病例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 2011—2019年衢州市累计报告死亡肺结核病例629例,全死因病死率为3.70%,肺结核病死率为0.81%,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男性527例,占83.78%;女性102例,占16.22%。确诊年龄中位数为76岁。男性全死因病死率和肺结核病死率分别为4.33%和0.99%,均高于女性的2.12%和0.35%(P<0.05)。男性、女性和总病例的全死因病死率和肺结核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抗结核治疗60 d后死亡病例数最多,321例占51.03%。有肺部空洞、有合并症、复治和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病例全死因病死率较高(P<0.05)。结论 2011—2019年衢州市肺结核病死率呈上升趋势,高龄、男性、有肺部空洞、有合并症、复治和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病死率较高。
|
|
关键词 :
肺结核,
死亡,
死因,
病死率
|
收稿日期: 2021-04-06
出版日期: 2021-09-30
|
|
通信作者:
王炜,E-mail:503053387@qq.com
|
作者简介: 徐冰俊,本科,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防制工作 |
[1] 陈凡,朱荣生,周菁.我国肺结核防治现状与展望[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4):8-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0,10(4):245. [3] 桂娟娟,张添方,刘志芳,等.浙江省2005—2011年肺结核流行特征与空间聚集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11-14. [4] 郝晓刚,王炜,张幸.衢州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与老年患者诊疗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2018,30(4):391-392. [5] 周琳,陈松华,张钰,等.2005—2014年浙江省老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6,31(8):647-650. [6] 秦楠,徐春泽,关颖,等.上海市松江城区肺结核登记死亡患者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20,42(4):345-35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肺结核诊断:WS288—2017[S].2017. [8] 谢祎,韩晶,于维莉,等.天津市肺结核患者短程督导治疗期抗结核治疗效果及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126-129. [9] LOW S,ANG L W,CUTTER J,et al.Mortality among tuberculosis patients on treatment in Singapore[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9,13(3):328-334. [10] HORNE D J,HUBBARD R,NARITA M,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J/OL].BMC Infect Dis,2010,27(10)[2021-08-0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36899/.DOI:10.1186/1471-2334-10-258. [11] 白永辉. 99例肺结核死亡病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16-1517. [12] 胡嘉,王黎霞,陈伟,等.中国2004—2008年肺结核死亡率特征分析及趋势[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4):232-237. [13] 张子胜. 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82(4):30-31. [14] 周林,陈磊,王倪,等.结核分枝杆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11):734-738. [15] 李鹏鹏,张宏兰,朱凤刚.121例肺结核患者死亡原因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72):14077-14078. [16] 李源,高风华.淄博市2008年—2013年肺结核痰涂片镜检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0):1649-1651. [17] 康桂琴,李科峰.肺结核患者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历史性队列研究[J].健康研究,2015,35(6):611-613.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