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思红,李德云,梁小冬,等.珠海市户籍人群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特征[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3): 270-272. [2]孙伟,郗志华,李文惠,等. 2007年天津市和平区居民主要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5): 534-535. [3]胡如英,龚巍巍,潘劲,等.2010年浙江省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7(6): 485-488. [4]汤军克,徐慧萍,李惠英,等.减寿年数计算方法的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 222-223. [5]王建伟,陈文燕,吴益康,等.嘉兴市2009—2012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3): 460-469. [6]周伟,方益荣,马岩,等.浙江省绍兴市居民主要死因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42(24):4421-4441. [7]陈辉,程时秀,易卫兵,等. 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9(1): 79-81. [8]朱陈,李辉章,杜灵彬,等.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2011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2015, 24(3): 170-180. [9]陈左霞,王小红,王凤英,等. 2006—2012年金华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5): 614-617. [10]陈万青,郑荣寿,张思巍,等.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2016, 25(1):1-8. [11]李秋月,谢开婿,陈玲琍,等.桐乡市2009—2013年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及潜在减寿年数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1): 47-49. [12]李莉,刘庆敏,金达丰,等. 2006—2011年杭州市伤害死亡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1): 76-79. [13]王小红,陈左霞,徐则林. 2006—2012年浙江省金华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 2014, 29(10): 819-821. [14]俞敏,叶真.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展望[J] .浙江预防医学, 2014, 26(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