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贺淑芳,王娟,卢红艳.2011—2019年北京市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21,15(2):82-85. [2] 朱艳文,李建卓,任庆莹,等.2010—2019年济南市不同检测来源新报告HIV/AIDS病例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1):89-91. [3] 姚英,马瞧勤,胡锦峰,等.杭州市上城区各级医疗机构不同途径HIV检测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5):537-539. [4] 李昕,朱正平,李小杉,等.2011—2017年南京市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IV/AIDS情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9,30(1):72-74. [5] 芦明月,浦娟,张梦娇,等.我国医疗机构不同检测途径HIV阳性率的Meta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11):1289-1294. [6] 李良辰,孙晓云,闵婕,等.2012—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8,34(7):905-908. [7] 何纳. 中国艾滋病流行新变化及新特征[J].上海预防医学,2019,31(12):963-967. [8] 王娟,贺淑芳,李洋,等.2017年北京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8,12(6):282-284. [9] 宋亮,姜树林,胡尧,等.北京市324名男男性行为者性病求医意向和行为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470-1472. [10] 金霞,熊燃,王丽艳,等.2010—2014年我国HIV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2):218-221. [11] 周信娟,沈智勇,孟琴,等.广西医疗机构2010—2014年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4):244-247. [12] 王瑞,张海兰,黄晓丹,等.西安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和性病监测结果[J].预防医学,2020,32(8):813-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