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高华强,孙奇峰,王吉玲,等.2005—2015年浙江省绍兴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7,32(8):638-640. [3] 李铁锋,刘凤岐,王赢,等.2011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1):46-47. [4] 余新图,申屠平平,陈左霞.2004—2013年金华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63-65. [5] 施玉静,赖圣杰,陈秋兰,等.我国南北方2015—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4):435-440. [6] 施旭光,孙继民,任江萍,等.浙江省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7,28(3):262-264. [7] 朱素娟,徐卫民,王衡,等.杭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2019,31(2):158-16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1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9] 廖伟斌,孙建国,于国伟,等.中国大陆2006—2012年人和牲畜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0):1289-129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Z].2005. [11] 张磊,宋丹丹,桂云,等.安徽省合肥市一起母婴感染布病的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1):2076-2079,2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