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7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2):111. [2] 顾晓敏,丁克琴,王永,等.宁波市2006—2016年青少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4):445-447,452. [3] 姜海波,张琰,张丹丹.宁波市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行为与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4):276-278. [4] 杨庆伟,张亚芬,刘巨敏,等.2014年宁波市镇海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性行为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8):965-967. [5] 陈宗良,周超,唐文革,等.重庆市主城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9):1659-1663. [6] 龙翠芳.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1):55-57. [7] 吴淑萍,王建波,李敏,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认知及高危行为调查和培训[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10):1057-1059. [8] 刘方圆,戴江红.以网络为载体拓宽青少年艾滋病宣教可行性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9):129-131. [9] 蒋均,潘晓红,杨介者,等.浙江省535名有性行为的大学生HIV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 37(10):1356-1360. [10] 韦琳,王萍,覃彦香.柳州市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4):491-493. [11] 罗林峰,陈建伟,孙爱,等.广州技工院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7):997-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