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州市一例儿童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倪庆翔1,郑剑2,陈祎1,魏晶娇1,潘琼娇1
|
1.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温州 325000; 2.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
摘要 目的 分析1例儿童感染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原因,为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患儿门诊和住院病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基本情况、发病诊疗经过、密切接触人员、生活习惯和环境、愈后转归等进行调查。采集患儿骨髓进行布鲁氏菌培养、分离和鉴定,采集患儿及其伯父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结果 患儿于2015年2月2日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双下肢疼痛等症状,就诊皆以其他疾病诊断治疗;4月2日患儿再次因“发热1天”收治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室检查从患儿骨髓中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血清RBPT强阳性,SAT抗体滴度>1∶1 600(++);结合患儿体温升降反复、肝脾肿大、肝损害等临床表现,诊断为布病。患儿伯父于2015年1—2月曾交易、宰杀和食用外地活羊,在此期间患儿与其有密切接触史,但伯父血清RBPT和SAT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该病例为儿童布病病例,可能在与其伯父接触过程中,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方式吸入伯父身上污染的布鲁氏菌而感染。温州作为布病控制区,应加强对布病诊治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引进牲畜的检疫和职业重点人群监测。
|
|
关键词 :
布鲁氏菌病,
儿童,
流行病学调查
|
出版日期: 2016-08-26
|
|
通信作者:
倪庆翔,E-mail:niqingxiang@qq.com
|
作者简介: 倪庆翔,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制工作 |
[1]张孝和,李梅福.温州市1995—2001年布鲁氏菌病监测[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5):20 [2]张国侠,岳少文,柴植人,等.特殊途径感染的布鲁氏菌病3例报告[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04. [3]冯静武,韩海洋,张秉纪.由饮用牛奶引发布氏菌病1例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2):129. [4]张志刚,张立军,刘晔石.25例儿童急性期布氏菌病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2):112-113. [5]逯美荣,刘日宏.1例儿童布氏菌病误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2):128-129. [6]王宇枢,李悦,王锐,等.10例儿童布鲁杆菌病探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5,30(1):46. [7]郭向东,阿曼古,曹丽,等.儿童布氏杆菌病12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52(34):139-141. [8]徐卫民,施世锋,杨洋,等.浙江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3):209-211. [9]朱素娟,徐卫民,王衡,等.浙江省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0):15-17. [10]徐卫民,杨洋,陈新祥.浙江省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1):68-69.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